
你见过空钩,钓鱼吗?
我自己在2014年广东一高速公路收费站征用的鱼塘,(后来没人管理)朋友介绍去那里玩。空勾下竿试水就双飞罗非鱼,后来调整饵料味型后相继钓到泰鲮土鲮。玩一个多小时鱼获37斤好.之后再去那地那塘就变臭了。收费站餐厅的污水和他们住宿楼的污水全排那鱼塘倒置十多亩一塘废了,现在想起还痛心。所以呼喻各位钓友一起努力爱护环境从小做起,从我做起。
空钩钓鱼,有点空手套白狼的感觉。空钩的确能钓到鱼,不过要在满足或达到以下条件。
1.对特定的鱼,比如一些攻击性很强的鱼,翘嘴,鳜鱼等。路亚其实类似这个原理,利用光线,声音,水波等。
2.在特定环境,比如钓鰱鳙,鰱鳙就是靠过滤水来汲取水中的养分,我们平时钓鰱鳙主要就是注重饵料的雾化,雾化的好,鰱鳙都来“喝水”,“一不小心”就把鱼钩吸入嘴里。这也符合空钩钓鱼的方法。
3.再就是锚鱼,用三本钩抛入水中,类似路亚打法,不过动作更夸张。在鱼多的时候锚到的几率比较大。
4.最后就是误打误撞,用空钩钓到的鱼,这个纯属运气和巧合。
下面这条鲤鱼就是用空钩钓到的,还是正口。
南方很多村子边,河流上有拱桥,那里经常会有老人家钓鱼,他们用的方法就是空钩,不过钩子是根部有一个圆珠像珍珠,七星漂,隔一段时间撒一把碎米,我见过上鱼,是鱼吃饵碰到鱼线,反应到七星漂,然后快速提竿挂上来鱼。
空钩钓鱼,有的钓友说空钩怎么会上鱼呢?你别说,空钩还真的钓上来一条大鱼。2012年去非洲工作,星期天没事做和同事去钓鱼,(非洲星期天是不上班的,在公司门口丿,有一次早晨拿着鱼竿去找底,漂还没立起就一个快速下钝,当时还没反应过来就把鱼竿差点给把河了,把鱼竿立起来之后,溜了十多分钟,钓上来九斤六两的一条大鲶鱼,
童年时光有哪些津津乐道的故事?
我是一个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50后老年人。父母都是国家干部,从小生活在比较富裕的家庭里。好景不长,由于***运动,母亲被莫须有的罪名,开除公职回乡务农。真是祸不单行,母亲回乡没有几天,父母又离异。我和弟弟只好跟着妈妈回姥姥家,因妈妈这时也没有了工资,无能力扶养我和弟弟俩人。只好把我送到在农村居住的爷爷奶奶家,就这样我和爷爷奶奶一起在农村老家生活了十来年。
我所讲的故事,是在农村爷爷奶奶家生活时,发生的一个有趣故事。那时我刚满七岁,因自己七岁以前,一直是跟着父母在城市居住。突然到了农村感觉就象红楼梦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见什么也觉得很稀奇。东看看西瞅瞅,摸摸这拽拽那,好象什么也没见过似的。
在一天下午我吃过午饭后,自己便在街上到处转转。这个时候村里的小朋友和大人们都不认识我,因自己刚到爷爷奶奶家没几天。我在大街上无意的东看西瞧,这时突然发现一个拖车(农村用来拉耙没有轱辘的车)向东驶去,自己感到稀奇,就用双手把住该拖车出村了。等拖车走到田间时我便下来回家。因离家远,再说乡村都是田间路,东走西拐,一会儿我就迷路了,不知哪个方向是我家。田间又举目无人,吓的我失声痛哭,真感到孤独无助。哭了会儿,我想没有一个人在傍听,谁能帮助我!不如自己想个好办法,自己救自己。眉头一皱,计上心头。终于想出了个好办法,我想,拖车没有轱辘,那肯定拖车会磨擦地面,在路上留下不灭的车印。我何不顺着车印回家呢!于是擦干了眼泪踩着车印,大约走了1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家。
通过这个故事,也促使我在少年、青年、中年学习工作时,遇到困难从不畏惧、不气馁,而是坚强的应对,想法去解决,百折不扣地完成上级交给我的任何任务。
说起童年,我想每个人都一定会有值得回忆的故事。我有个亲弟弟,我们感情很好,从小到大从没吵过架,那是我十二三岁的时侯,我弟小我四岁。有一天他哭哭啼啼跑回家,对我说:哥,有人欺负我了。我就问他是谁,弟弟告诉我了,然后我急忙走出去找那人算帐,我记得那天外面倾盆大雨,待我找到那个欺负我弟的那个人时,就约他到一处没人的空地,地上全是被雨水浇透的泥土。其实那个小孩也就小我两岁,问他为什么欺负我弟,他还理直气壮毫无悔意,我也没多说,上去就抓住他的衣领把他摔在地上,这时的我们扭打在一起,身上全是泥水,他也不够我打,按在地上动不了了,后面可能功静太大,他哥哥也跑出来加入战斗!他哥俩挺瘦,没什么力气,我一人对付他们两个也没吃亏,后面有大人看到,也就拉开了我们,临走时我恶***的对他们哥俩说:以后再敢欺负我弟,再***的教训你们。从此以后,他俩再也没找我弟的麻烦。
当然了,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成人,后面我们也和解了,没有再发生过冲突,甚至关系还比较好。虽然这事过去好多年,大家都已经不再年轻,但每每提及,大家都不禁会心一笑,这就是童年珍贵的回忆,直到现在,我和我弟从没吵架红过脸,这就是真正的兄弟情,我想这种情,一定会伴我们到老!
回顾四十年多前,国家交通闭塞,运输工具落后,行路难是个很伤脑筋的问题。
那时候的五六百里路,仿佛远在天边。记得还在老家上幼儿园的时候,寒暑***期间,妈妈偶尔带着我从老家,到牡丹江去亲属家走亲戚。
也就二百多里路,可是回到老家以后,幼儿园的小伙伴们,羡慕得不得了,就好像现在的人,去了一趟南极,围着我问这问那。
我得意洋洋的向大家讲述牡丹江见闻,引发小小的骚动,要很久以后才会慢慢平息。
我的父亲母亲,带着我们搬迁到农场,乘坐从牡丹江到密山的慢车,火车里抽旱烟味,呛得我们直咳嗽,有带鸡鸭上火车的,人多拥挤,许多人站着。
火车像牛车一样走走停停,隔不远就有一个停靠点,叫作乘降所,专门供各农场人员临时上下车用,差一点就没有像今天的出租车一样招手即停了!
从牡丹江到永安火车站,又用了十来个小时,然后搭乘一分场专门接站的嘎斯汽车,一路颠簸风尘仆仆,终于到了黑背山下的一分场场部。
现在我感觉当年从牡丹江到一分场,简直就是今天的洲际旅行,一抹青黛茫茫的黑背山,就是遥不可及的***天池。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运输系统的基础建设日新月异。高速公路纵横交错遍布全国,高速铁路四通八达密如蛛网。
青藏铁路宛如一条巨龙,跨越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穿越亘古荒原千年冻土带,一条天路,翻山越岭直达拉薩,给藏族人民送去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