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手下大将李善长之死,当真是胡惟庸之事所受的牵连吗?
李善长建立朱明王朝的功劳不亚于徐达,与徐达同为朱元璋所倚重。但朱晚年,在胡维庸案爆发后,尽管李善长暂时未被牵连,但胡是李推荐为相的。有人曾供述李曾默许或知而不报胡的反情,这比较合情理。
其他主要原因有:
第一为了朱允炆,皇帝的位子,朱允炆个性比较柔弱,仁厚,为朱允炆上位铺平道路,杀掉功臣老臣。
第二,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老大,淮西集团是朱元璋赖以起家的本钱,其政治地位自然非同一般,作为淮西集团的灵魂人物 ,李善长在富贵兼得的同时 ,还骄横专擅,凭借手中的权力頣指气使,凌驾于百官之上 ,极力打压持不同见证者,这当然会招至非淮人集团和朱元璋的不满。
第三:李善长也有一点”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意思,他在位期间,“外宽和,内多忮刻”,一但有人得罪了他,他轻则贬官,重则杀头,可谓是嚣张至极,而且,他在位期间,逼走了刘伯温,把大权尽入自己手中,而这也是他最后被杀的伏笔。
第四:李善长可以说的才华横溢,并且很有谋略,被称在世萧何,而他后来虽然自己主动请辞回家,但是他本身对于大明朝就是一个威胁,你的地位,威信,势力不会随着你引退而消失,只有死,这一切才会消失,对明朝的威胁才会消失,可以说,他的才华或许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吧!
本人并不是历史方面专长,不过就能够查阅到的资料和相关***如电视剧《朱元璋》等的演绎,1390年即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以胡惟庸党追问,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
朱元璋给李善长定罪的最重要一条,即“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朱元璋当然不会手下留情,他对李善长一家亮剑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76岁的李善长与妻女弟侄七十余口一起被斩,尽管他手执丹书铁券,仍难逃一死,家产被抄。
李善长
关于李善长详细的死因,因其当时一句话。胡惟庸在朝时,曾想拉李善长下水,善长不从,胡拉李善长的弟弟劝说善长,时间久了,善长终于说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这句话后来由于李善长的下人屈打成招说了出来。
朱元璋便由此定下他的谋反罪,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善长既无谋反的野心也无那个必要,胡惟庸若是做了皇帝,李善长不过也是人臣第一,同现在没区别。
皇权面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公元1380年,胡惟庸被人告发,在朝结党,意图造反。李善长因李存义为胡党而受牵连,下诏免死,全家安置在崇明。后以“知逆谋不发举,大逆不道”之罪,全家被诛杀。
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明史.李善长传》
胡惟庸案中,李存义父子的供词,牵连到了李善长。胡惟庸企图造反,派李存义暗地里劝说李善长,李善长一开始觉得这是诛九族的事,并没回复。后来,胡惟庸又派了几个人来劝说,说“事成之后,当以淮西之地封李善长为王”,李善长也不同意。
后来,李存义再次劝说时,李善长叹道:“我已经老了。我死后,你们好自为之。”
此时,又有人告发,大将军蓝玉率兵出塞,在捕鱼儿海时,抓获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臣封绩,李善长匿而不报。于是,众人齐齐告发。
最后,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综上,李善长确实是受胡惟庸的牵连。
但是,在李善长死后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奏朱元璋,表明李善长不可能帮助胡惟庸造反。在看到王国用这份奏折后,朱元璋并没有加罪于王国用。
善长死之明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言:“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藉令欲自图不轨,尚未可知,而今谓其欲佐胡惟庸者,则大谬不然。人情爱其子,必甚于兄弟之子,安享万全之富贵者,必不侥幸万一之富贵。善长与惟庸,犹子之亲耳,于陛下则亲子女也。使善长佐惟庸成,不过勋臣第一而已矣,太师国公封王而已矣,尚主纳妃而已矣,宁复有加于今日?且善长岂不知天下之不可幸取。当元之季……臣恐天下闻之,谓功如善长且如此,四方因之解体也。今善长已死,言之无益,所愿陛下作戒将来耳。”《明史.列传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