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各位书画朋友晒晒自己的作品好吗?
我的几幅作品,请大家赐教!
国画山水更多的是表现一种寄情山水之间,陶冶情操的一种意境。学画以来,一方面临习古今名家作品,吸收其精华,掌握传统的笔墨技法。同时经常走到大自然中,流连在山水之间,体会山水树石的变化,从而使学到的笔墨更好表现自然界中的美好风光。
我问自己三个问题
一,今天我读书没有?近月读了几本古典?近几年自己是否静静的读书?与古为伍沒有?
二,近日写诗没有?你的诗合韵吗?诗是艺术之精华,人生不可无诗,更不应缺诗的联想
三,你近月听了多少古典音乐,有否与之同心声,听出意境没有?有否走出书斋,到山林清溪曲径中,与小鸟同歌,与大地相呼应?
如果上述三问我都不占边,也沒这美好的精神世界,那么,我还有必要去学书画吗?[大笑]还是回家种地瓜吧。
[大笑][大笑]
我不会画画,汗颜💧。请允许我分享朋友随笔的速写,非常感谢🙏🙏
她是一名圣洁的小儿科白衣天使,平时上班比较忙。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就是随笔喜好。闲暇时喜欢看书,健身,写写画画。
聊天时,她发给我几张小画。感觉很美,尤其是第一张图画,自然地便会联想到一首诗:
我们小学时都学过,比较熟悉。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感觉画中小屋很有意境,像一首无言的诗,清冷的雪夜、柴门、白屋、夜归人的对话等等,无言尽在画中。
下图是时尚的发型背面图,不仅让人遐想:有一位阿娜多姿的姑娘:青春靓丽,落落大方,回眸一笑百媚生……
古风头像,双眸似一汪清水,欲诉又止,是为谁多情?为谁伤感?期待中藏着无限的思念……
最后一幅作品是麻花辫淑女,感觉出了画中人的阳光、贤淑、亲和、正直……
早已不记得何时聊天,又何时发给我的画作,只是感觉好美好美。
总显示手机内存不足,每拍新照都得忍痛割爱,删掉以前的一些照片。唯独朋友的这几副作品,一直珍藏到今。
——和风细雨2020、5、11、
我是青寒,本名张玉红,喜欢画大写意花鸟。画的最多的是葡萄、荷花、梅花、牡丹等题材。下面是我的几幅练习作品,谢谢大家的指导与鼓励,有兴趣的我们可以互赏互促,共同提高。一些学画的心得分享给大家。
我喜欢大写意花鸟,总觉得很符合我的性子,大刀阔斧,一气呵成。每次作画都非常享受,平心静气享受其中。很多时候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不渴不累,忘了时间是常事儿。
人说画画需要灵感,但我的体会是需要心情、心境。烦躁的时候基本不动笔,即使画也画不出好的作品。中国画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不管是山水、人物或者花鸟,相对都是走传统路线的较多,我亦是其中之一。我不是***也称不上画家,画画对我而言:一是修身养性,提升审美与乐趣。二是为了我的美术教学而提高能力,尤其现场示范的能力。
学画大写意的几年中,我最多也最喜欢临摹***吴昌硕的画。觉得他的画“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画中富有金石气息。他用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用色喜欢浓烈的对比色,尤其在画牡丹、菊花、紫藤等,但决不媚俗。
我最喜欢临摹他的梅花,尤其墨梅,笔力雄健又不失淡雅清丽,疏密有致,富于变化。亦喜欢临摹他的紫藤,藤蔓缠绕,墨色相融,藤花串串,生机灵动。更喜临摹他的菊,正、侧、静、动,丰富至极。其实,吴昌硕所有的作品我都喜欢,不管大幅作品还是小幅小品,我临摹了很多,从中也有了那么一点点感悟,总之,感觉吴昌硕的写意花卉就一个字,帅。
我觉得临摹是一个画者学画的捷径。当然,我也不是只临摹吴昌硕的。象画家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王雪涛、崔子范等的一些作品,都临摹过。博取众家之长,找自己喜欢所在,时间久了,也能品出一些精髓所在。现在我的好多作品也都是临摹的,大写意花卉写生我觉得挺难的,然而也觉得没什么新意,画之无趣。很多时候,我都是临摹一部分创新一部分。构图好临摹构图,花画的好临摹花,墨色用的好学习墨色,有时也会几幅画组合一起,加上自己的理解与想象。
在众多花卉中葡萄练的最多,也是创新最多的一个。因为很多画家画的葡萄看了都不太满意。构图好的,葡萄画的太死板,葡萄画的好的,藤画的软绵无力。所以画的过程就思考的多一些,研究用笔用墨用色也更多一些。荷花我喜欢临习画家张立辰的,觉得大气、灵气、帅气又比较现代。长长的荷梗,质感又有力量;大大的荷叶,墨痕浓淡相宜,清灵的水印,滚动的水珠,似乎一不小心就能滴落。墨韵升腾,滟着半娇半媚的荷花,觉得甚美。
画者应不间断的练习,但要有兴趣爱好的依托,不然很难坚持,所以坚持喜欢的,画你愿意画的。现在我每次画画都想有个突破,都想有个与众不同的变革,想在自己任意挥笔间,能完美表现自己的个性,或者说能体现出比较现代的、前卫些的感官思想。但想了很久,没有答案。路还很长,继续加油吧!
童年的垂钓趣事儿,还有几人记得?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这句诗词形象的反应了儿时学习垂钓的情景,有些人喜欢钓鱼是半路出家,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爱上了,从此无法自拔,有些人是小时候没有太多的***项目打发时间,于是钓鱼成了儿时的乐趣之一。我出生在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那里风景优美,水***丰富,自然少不了钓鱼的地方,现在想想童年时代跟水跟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说我小时候钓鱼的那些趣事。
跟父亲初学钓鱼
老家后面是一条长长的河,名字叫东荆河,是长江的支流,汇入汉江,最终绕了一圈又流入到长江。整个村子被这条河环抱其中,每年六七月河水猛涨,一直漫到屋后,河里鱼种特别多,农忙过后,父亲会砍几根竹子做成鱼竿,其他工具也是就地取材,简简单单。那时候父亲就是榜样,父亲干什么都喜欢跟着,钓鱼自然也少不了我,尽管我什么也不会,但是我可以帮忙拿工具,提着小桶在后面跟着,坐在父亲身旁的小凳子上,学着他的样子提竿抛竿,夕阳下,一老一小,时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就像一幅风景画,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
从小就特别喜欢水,和水有着不解之缘。据说2岁时候还不懂事一个人不知道怎么走到水边,掉进家门口的池塘里,家里人找不到我都快急疯了,后来在池塘里发现了我,被一团塑料薄膜包裹着,才没有沉入水中......后来,长大一些了,喜欢在水边发呆,看水面上爬行的小动物,寻找水边栖息的鱼虾,这些事对那时的我有着无穷的吸引力。有一次在池塘边钓鱼,一条小蛇游了过来,停在我面前的草丛上,贪玩的我用鱼线慢慢一圈圈绕在它身上,最后将它提了起来,真是兴奋不已,为了向小伙伴们炫耀,还将它拖着回了家,后来大人告诉我,这是一条小赤链蛇,有毒,那时候无知无畏,丝毫不知道害怕,还觉得自己很厉害。
放学后的愿者上钩
后来,随着学习任务慢慢加重,钓鱼的时间就渐渐少了,但还是会挤时间钓鱼。放学后,扔下书包,趁父母不注意赶紧跑到家门口的池塘边,搬开墙角的砖头就能找到蚯蚓,挂上后扔进水中,再回去写作业,写着写着突然想起鱼竿还在水里放着呢,赶紧冲过去提起一看,上面居然有一条可怜的小鱼,一阵惊喜,取下后又扔入水中,接着回去写作业,就这样跑着跑着在钓鱼的陪伴中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结束语
钓鱼对于我不仅仅是一项兴趣爱好,更像是对儿时无忧无虑生活的追忆和向往,没想过鱼获多少,只享受一杆一线***水边的那种感觉。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大家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渐渐迷失在生活的迷雾中,如果你不知道生活的方向,那跟我一起来钓鱼吧!
小时候由于条件不允许,又喜欢去溪里钓鱼、所以只能向家里要俩毛钱买鱼勾、而且有时候还不一定要的到、由于那时候农村条件实在太差!所以买的鱼勾特别珍贵、然后去编织带上面的毛线把他弄下来做鱼线、还记得是用中华牙膏皮做的铅坠、在去山上砍只竹子然后用刀削的很精致、挖几天蚯蚓、一竿一勾一线就完事了、而且那个竿那时候在我们的心里绝对不比现在的禧玛诺差、太珍贵了
光阴如箭,岁月如梭。
回想三十年前家住农村的我,门前一条很大很长的河,一到钓鱼季节也会有很多的人到河边钓鱼,不过那时侯钓鱼和现在概念有些不同,那时侯都是想改善一下伙食,而现在都是***和健身的标准。
那时侯钓鱼我们的线钩漂和杆都是自产的,钩是绣花针用火烧红弯成钩形用水浇使其产生钢性不易拉直。线就没几号几号那要求了,找到一根能钓鱼的线就不错了,漂的材料很简单,能找到鹅毛很不错了,找不到就用烂拖鞋的那种底,切成长条小块绑上就算漂,杆就更容易了,我家后山的小竹子很多,想漂亮就用火烧一下有弯的地方拉直后淋点水,漂亮的鱼杆就做成了。
那时侯的鱼不知道是太笨还是太饿,很容易上钩。现在还商品饵拉搓搞尽就是不上钩,时代进步可能鱼儿也真变聪明了吧。
三十几年前,能钓几条鲫鱼回家,别说那就是美餐一顿,如果是钓到大鱼回家加上父母的一顿夸奖那滋味有很多人也应该领教过吧!别提心里那多么的美滋滋了。
童年的我,家紧靠镇里的养鱼塘,垂钓趣事儿件件桩桩。
一根帐竹,在煤油灯上将补衣针,或者大头针加热育弯,在白线上扣一小段玉米杆作浮漂,在阴沟里挖些曲线,这样钓鱼的装备,竿、线、钩、食就齐全了,当然受钓鱼竿长度的局限,大鱼不上钩,也钓不到,尽钓些小鬼鱼和小白虾,我们小孩乐在其中。
今天提及起来还兴奋的是,夏季天气炎热,养鱼塘里可能缺氧,中午时河面上游浮着成群的大小参鱼,我们就将饵料改为苍蝇,向鱼群里一甩钩就钓上来一条参鱼,几乎钓钓不落空,甚是有趣和过瘾。
说来也奇怪,养鱼塘每年出现一两次翻塘现象,大小鱼好像作魔变邪一样,争先恐后尽往塘边游,我们逮起来十分容易、方便…
我们村头有一条河一座小桥,小时候,涨水时喜欢站在小桥上看鱼,鱼很多,小白条浮在水面,吐口水就抢着吃,有时拿一块馒头捏碎撒进去就会有一群白条过来抢,很好玩,有一次看见有一个人在钓鱼,那时自己也不懂,又不知道在哪买鱼钩,就跑回家将[_a***_]的缝衣针用钳子弄弯,搞了好长时间才搞好,还不像样,找了一根缝衣的线一根小木棍,拿了一块馒头,又回到小桥上将馒头挂在勾上开始钓鱼,扔进去小白条就抢,瞬间就抢完了,就是钓不到,可能还是鱼钩做的不过关吧,因为鱼多,偶尔能将鱼挂出来,很开心的。小时候的记忆鱼真的很多,河水退下去以后村里很多人就会你拦一段我拦一段,用桶或盆全家出动舀水,那场面非常壮观,等到将水舀到很浅时,鱼就开始在里面翻腾,看大家的兴奋劲吧!也不知道累了,继续舀水,直到把水舀干,开始摸鱼,忙的不亦乐乎,最好能抓一桶鱼,一天下来弄得浑身都是泥,真的很开心。
农村竹林里的美味,你吃过几种?
很高兴能够在题主的问题里看到这些少年时代最熟悉的东西。我老家在广西德保县山水相间的丘陵地带。在那里,楠竹特别多。几乎每一条山沟两旁,山泉上下,都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楠竹。
而竹子带给大人们的是箩筐、簸、竹席、菜围子、鱼篓、晒台架等众多用途。但给我们这些少年带来的却是无比的美味。
那时候,农村里可以当零食的东西并不是很多。好在我们有无穷无尽的山野和树林。那么,在树林里,尤其是竹林里,最令我们难忘的,就是竹虫了。
竹虫也叫笋虫。它们长在那些竹子的尾巴部分,靠吮吸竹汁或嫩笋来生长。因此老人们常说,吃一只竹虫,等于吃很多棵竹笋的精华。正因为它吸食的是竹子里最好的东西,此外再也没有其他食物,因此这种竹虫最是干净和绿色环保,富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对人体有益的东西。但小时候的我们却并不知道那么多,只知道它炒出来好吃,烤起来更香淳。
竹虫长大后就成了竹蜂。成了带着黄金甲的“空中战机”。轻易抓它不着。如果能抓到,那剥掉翅膀后烤起来还是蛮好吃的。
当然,在竹林里,我们的美味远不止于竹虫这一种。因为竹林里往往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如野鸡,螃蟹等。这些小动物自然也有经常被我们逮到的时候。比如抓到野鸡了,我们便都会无师自通,能够把它就地解决干净,然后拿干柴来堆在缓坡地里烤熟后分吃。螃蟹虽然无肉,但咬着它的壳发出的脆响,也是蛮开心的事情。